北京冬奥会场馆设计从一开始就把传递中国文化列为主要课题之一
北京冬奥会临近,标志性场馆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和首钢滑雪大跳台从创意到最后建成,经历了怎样的过程面对部分冬奥场馆赛后利用不佳的问题,北京冬奥会的设计者做出了什么努力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总规划师,首钢滑雪大跳台总设计师张利教授日前在人文清华讲坛发表演讲《建筑:来自我们,为了我们》,揭秘场馆建设故事,指出北京冬奥会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要让超人运动员使用的场馆在赛后也能为大众所用
张利介绍,北京冬奥会场馆设计,从一开始就把传递中国文化列为主要课题之一。
他指出,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的设计灵感源自如意跳台滑雪的赛道是S形曲线,设计团队认为最契合的传统文化元素就是如意但在具体实施中,这个造型很有挑战性,顶峰的位置要构成如意柄首的样子就不能太小,但太大承重又有问题,后来将顶峰的位置设计成空心圆,承重问题才迎刃而解雪如意因此成为世界上首个在顶部出发区设置大型悬挑建筑物的跳台滑雪场馆
张利称,首钢滑雪大跳台设计的灵感则是来自跳台竞赛剖面曲线与敦煌飞天飘带形象的契合。
国际奥委会在2010年以后开始在奥运会中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张利介绍,北京冬奥会所有场馆建设,都强调最小生态足迹的绿色原则,所有的东西跟自然最好是亲护的关系,所有东西全寿命周期内不能留下任何不可移除的痕迹无论是能源系统的供给,还是建筑本身,从室内到室外对局部环境调整的技术,充满了对自然的尊重,对人文社会发展,对地方发展的支持
张利介绍,雪如意的选址充分利用了自然地形地貌,其所在的山谷,落差与形状都与竞赛需求高度契合,被认为是天生的跳台滑雪场地。早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伊利就打造了一支备受好评的奥运支援团队。
雪如意整个跳台支在山谷里,而国际惯例一般很少这么处理,因这会增大工程难度,但是支起来的好处显而易见,能够继续保持场馆周围的正常生态循环。站在冬奥会开幕倒计时100天的全新起点,在“伊利就是品质”的企业信条指引下,一支覆盖面更广,更有活力,更有战斗力的保障队伍已经整装待发。。
张利称,首钢滑雪大跳台既是单板大跳台运动在全球的首座永久跳台,也是全球首个设立在城市工业遗址的永久奥运场馆同时其剖面结构不仅满足大跳台比赛的要求,还可以通过附加临时单元体结构在48小时内完成向空中技巧场地的转换,这样的变换技术同样是全球首例
奥运场馆遗产一直是困扰各国奥委会的难题,部分巨资兴建的冬奥场馆甚至出现过赛后遭废弃的问题张利介绍,北京冬奥会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超人的空间或设施一定要向常人靠拢,场馆不仅为赛时也为赛后设计
超人也有常人的瞬间,跳台滑雪运动员在开始助滑前有0.3秒的瞬间大概要关注周边景物,这会对他起跳的心情和未来的表现有很大影响雪如意的设计,能够让运动员开始助滑前在0.3秒的瞬间里看到远处山峰上的长城遗址,这种文化的联想和视觉的契合,能照顾到他的常人瞬间
雪如意大概分3个部分:顶峰,中段和底部顶峰设计成多功能空间,相当于一个俱乐部,赛后将可以用于举办会议,展览,婚礼等底部是一个90米的体育场,对常规大型活动,观众席容量可达1万人,冬奥后可以举办足球比赛,演唱会等大型文体活动
以往冬奥会跳台场馆的跳台落差超百米,普通人用不了,也提供不了很好的观光体验因此,雪如意设计中沿用了一个在城市设计或目的地设计中经常用到的原则2.5小时慢行体验比如去爬山,从山脚爬到山顶,如果是2.5小时完整体验,我们就会认为这是一个目的地之旅,这个过程就存在记忆中,成为有意义的东西空中步道冰玉环周长1.7公里,距地面高7米,连接雪如意,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山地转播中心与技术官员酒店,便于观众往返于场馆间,形成一个慢行体验
首钢滑雪大跳台同时带动了首钢老工业区的改造,这个改造是为了以后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发展不论是园区湖边方便游客随时坐下休息的台阶,还是与周围冷却塔完美融合的首钢最美天际线,以及赛后一些场馆可以作为创意办公空间出租,每一个巧思都坚守着可持续的理念
张利表示,好的设计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设计师从模糊的问题当中提取任务,从共享任务,漫游任务,目的地任务到识别性任务,这些常见的服务于城市生活的任务,奥运场馆所面向的群体,已经从服务体育比赛的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扩展到更多的喜欢体育的普通人,喜欢文化旅游的家庭,喜欢城市和自然环境的城市社区群体,甚至通过网络和电视的传播,抵达了世界上拥有共同价值观的群体
。